Tuesday, November 07, 2006

《宽恕心理学》与传统心理治疗学的异同

作者:若水老师
转载自:宽恕心理网

《宽恕心理学》源于西方的一部灵修著作《奇迹课程》,它是心理学与灵修学的结合体,将心理学由人文科学推进了「超个人心理学」(Transpersonal Psychology)的领域。

其实心理学(Psychology)的字根原意乃是「治愈心灵的一门学问」,但为了挤身于学院制度,它必须与科学认同,把无法在实验室里证明之物,一律摒弃于外,以致于近一个世纪以来,心理学与灵修学各自发展成两条不交集的路线。传统心理学视「灵性的追求」为一种逃避现实,自甘耽溺于幻境的病态;而灵修学则视心理学为「止小儿啼」、「不究竟」的雕虫小技。直到近二三十年,东西方文明交会,灵修学与心理学才逐渐出现合流的现象,形成心理学的「第四势力」。

许多病患经过长年的心理分析,十分清楚自己的异常反应,却苦无扭转的力量。根据心理治疗的临床经验,许多重大的转变通常发生在病患到了无路可退的处境,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力量,而转向另一个超越能力求助。这个转捩点,连病患本人都觉得难以解释,好像是灵光一闪,突然开窍的感觉,但绝不是他的理性所推出的结论。这是传统心理学无法证明也不想深究的一个现象。

《宽恕心理学》的治疗途径已经由心理层次进入了灵性层次,由现象界追溯至形上界的终极原因,它与传统心理辅导有不同的特色,说明一下:

(一)在目标上,

《宽恕心理学》与心理学都是以「心理复健」为目标的,达到幸福和谐的人生理想,只是它们对健康的定义与疾病的诊断有所不同。

心理治疗的目的,简言之,就是解除通往真理的障碍。其宗旨是为了帮助患者放下他所执着的错觉体系,开始反省那体系所凭据的虚妄因果关系。世上没有一人躲避得了恐惧,但每个人都能重新去看它的起因,学习正确的评估方法。(奇迹课程补编P.6)

由此观之,心理治疗的目标止于解除某些心理障碍,让病患能够在人际关系或家庭社会中正常运作;而《宽恕心理学》的治疗观念却是除了应付世俗问题以外,让人们更清楚认识自己生命的实相,迈向灵性的成熟。

(二)在方法上,

心理治疗着重于消除症状,而《宽恕心理学》强调的是认知体系整体的根本改变。心理治疗由于时间和费用的关系,通常治疗目标比较具体,只是针对患者症状的某种或某一方面的错误的认知观念改变,所以它能够把问题孤立出来,而帮人越过这一难关,但未必能彻底解决问题的起因。

《宽恕心理学》对治疗与康复却有不同的观点,它认为,错误的认知体系才是一切恐惧与痛苦的肇因,这种认知夹杂着过去的经验,逐渐凝固为某种人生信念了。这一信念默默地在潜意识中运作,掌控着人的自卫系统,做出许多身不由己的反应。

为了打入这一幽冥地带,它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,让患者看清自己加于自身的痛苦,而后决定选择另一种思想模式与宽恕心态,自行走出过去的阴影,所以它是帮助患者形成一种自我发展与成熟人格的心理学,而不是一剂止一时之痛的特效药。

因此,心理治疗的过程可以简单地界定为宽恕,这乃是治愈的本意。不宽恕的人是有病的,因为他认定自己未受宽恕………只有当病人开始听到自己所唱的挽歌,并质询它的合理价值时,救治才可能发生。除非亲耳听到,否则他不可能了解那竟是他唱给自己听的歌。听到它,是康复的第一步。那么,质询它,便成了他唯一的抉择。(奇迹课程补编P.31)

(三)在关系上,

心理治疗基本上是一种职业,治疗师与病患的关系只是医师为病患负责的单向关系,他需要的是专业技巧,个人的人生观或品德与治疗本身没有直接的关系。

《宽恕心理学》则视医师与病患同为人生的学徒,他们的会晤并非偶然,具有某种天意。外表上医师可能在病患之前领路,但最多是在前几步而已。医师本身亦非完人,有待治疗,就在他协助病患之际,他再次面对了人性多重的表象与表象下面的真相,当他教病患做一选择时,他也给自己了一个选择治愈的机会。

这样,他们便已建立了所谓的「神圣关系」了。这种互动所带来的治愈,绝不限于病患的一些毛病而已,它已深入了彼此的心灵。

最理想的心理治疗乃是一连串的神圣会晤,弟兄聚在一起彼此祝福,一起领受上主的平安。终有一天,这种境界会临于世上所有的「患者」,因为除了有待治疗的患者以外,还有谁会来到这个世界?心理治疗师只是某种比较专业的「上主之师」罢了。他教学相长;他愈高明,教的就愈多,学的也愈多。但不论他处于什么阶段,总会有需要他那种程度的患者。那些人只消化得了他目前所能给的东西。最后,双方终会恢复神智清明之境的。(奇迹课程补编P.13-14)

(四)治愈的关键--宽恕,

宽恕在早期心理学的眼中,属于宗教的德行,他们认为勉强患者宽恕,其实是一种误导,教他否认自己受到伤害的事实,未必合乎心理健康。他们选择的方式是分析问题,寻找弥补,或是透过工作、交友、嗜好等等途径另辟一个桃园。

直到近一二十年来,宽恕的观念突然流行起来,屡屡出现于西方的脱口秀与电视剧中。心理学以及医学也开始重视宽恕的治愈力量。但它们与《宽恕心理学》对宽恕的解读非常不同,传统的心理学在教人宽恕时,十分强调罪恶的真实性,只为帮助受害者摆脱他的痛苦,不得不饶恕他人的罪过,给对方「不配得到」的宽恕。这是极不公平也不合理的,但为了摆脱过去的阴影,这仍不失为一种权宜的解决办法。

《宽恕心理学》的宽恕却具有浓厚的形上意味。它基本上视人际之间的表面互动,都是在制约之下身不由己的表现,(若用宗教的术语,便是业力或原罪),因时因地而变幻莫测,既不真实,也损伤不了人的本性。它先肯定了「神所创造的人灵依旧完美如初」,因此每一个人都「配」得到宽恕。而且唯有宽恕才能一笔勾消我们肉眼肉身执以为真的种种幻相,唯有宽恕才可能彻底解除他人言行与过去的经验对我们的掌控,唯有宽恕,我们才会认出自己的本善而忆起自己源自何处。

Labels: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